进了十月,天气渐凉。
夏天枝繁叶茂的杨树柳树,这会叶子已慢慢变黄,不时落下一片。田间小路上,两边的野花茅草此时也开始枯萎发黄。倒是庄稼地里的冬小麦,经过半个多月的生长,一簇簇,绿油油的,给萧索的初冬带来了一抹生机。
农人们忙活了大半年,秋收完种上小麦,终于不用常去地里了。有去镇上县城找活的,也有去大户富户家帮忙的,但更多的是留在家里,女人做针线女红,给一家人做衣裳做鞋子,男的趁机养养身体,准备来年继续劳动,小孩子们则三五聚在一起,有跳绳的,有丢沙包的,也有什么都不玩比跑的快的。
午后村外的土道上,四寂无声人烟稀少,突然从远处传来一阵阵锣鼓声,立刻引起了附近柳树村人的注意。
随着声音越来越大,原本在街上玩的小孩们一个个忍不住跑到村口去看个究竟。
“爹,娘,快来看新娘子,坐花轿的新娘子!”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风一样从村口一路喊着跑回村里自己的家。
随着他一路喊叫,不少原本在家忙活的柳树村的老老少少好奇的走出家门。
“有人成亲?”“哪里的新娘子,竟然有花轿?”“走,去看看!去看看!”越来越多的人往锣鼓声传出的村口聚集。
而此时的柳树村村口,迎亲队伍正从这里走过。打头的新郎一身红衣,骑着高头大马,相貌俊朗,身后不远处一顶两人花轿,新娘坐在其中。其他一起和新郎迎亲的,加上四个送亲的,男女老少粗数也有二三十人,锣鼓喧天,热闹非常。
村里人成亲向来简陋,柳树村的人好多还是第一次见成亲这么讲究的,又是高头大马,又是花轿的,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县令出行呢!就有些人觉得新鲜,一路跟着看,结果发现,不只他们这样,之前已经有别村的人为了看热闹跟了半路的!
这些人凑一起就开始打听,“这是哪家大户娶亲?排场不小!”“新娘子哪里人?”“新郎谁家的?”
正好被送亲的四人听到了。四人里有个新娘的堂弟,热情好谈藏不住话,就忍不住跟他们说了情况。
“新娘是万镇的,我们几个是送亲的,我是她堂弟。”
“哦,原来是镇上的姑娘。那新郎哪里的?看起来排场不小!”知道了新娘子的情况,看热闹的就问新郎的情况。
“堂姐夫是林家村的,林家村是”新娘堂弟怕这些人没听过林家村,就打算具体介绍一下。因为柳树村是万镇的,但林家村不是,而是隔壁播镇的。
结果没等他说呢,这些人就露出一副恍然大悟的模样。
“原来是林家村的!怪不得!”
“林家村?知道,知道,就是那个前两年生出豆芽的村嘛!现在咱们家家户户都能吃上便宜的豆芽菜,还多亏了人家村里人不藏私,把法子传出来。”
“不只豆芽,还有豆腐也是人家村造出来的。我们村有几户人家,去林家村学了手艺,回来也开始做豆腐赚钱了,听说人家只收了一百文学费,那村里人实在啊!”
“茶叶蛋也是他们村最先做的。虽然现在镇上县城很多卖茶叶蛋的了,但一样价钱,我一般就买林家阿秋茶叶蛋。不图别的,就觉得这村人实在可信。”
众人对林家村评价颇高,新娘堂弟听的高兴的不行,与有荣焉,又忍不住炫耀道:“我堂姐夫不只是林家村的,还是林家村族长的二孙子呢!你们说的那豆芽豆腐茶叶蛋,就是他堂兄弟家制出来的!现在林家村这茶叶蛋的买卖,就是他管着!”
众人一听新郎的身份,更捧场了。
“原来是族长的孙子,还和制豆芽豆腐茶叶蛋那家是堂兄弟,难怪这排场!”
“能管着卖茶叶蛋生意,说明小伙子能干啊!你这堂姐嫁过去,可算是进了蜜罐了!”
“又能赚钱,长相还那么俊,这样的姑爷,可难找,你家堂姐有福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