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吉十八年十月初二,沈括一行终于抵达了青州。青州这几年由于施行新法,变化颇大,大街上商旅众多,车水马龙。沈括便向京东东路安抚使韩琦施礼道,“这青州百姓如此富庶,实乃韩相之功。”
韩琦,字稚圭,早在二十年前便任参知政事之职,与范仲淹同掌朝政,人称“韩范”,柴勐登基后,将与之交恶的仁德旧臣逐一外放,转而重用文彦博、富弼、欧阳修、司马光等人。自此,韩琦便为大周镇守边关,使西夏不得东犯。四州之乱后,朝廷为遏止密州军的势头,不顾韩琦年事已高,令其转任京东东路安抚使。如今,韩琦年已六十一高龄,虽然精神尚好,但也呈现疲态。
韩琦面对这位有权有钱又有势的当朝计相也不敢倚老卖老,回了一礼道,“这都是陛下洪福齐天,诸位相公辅佐之功,青州岁入较十六年翻了一番,密州则增加了两倍有余。”
沈括听了很是惊讶,变法以来,他便离开中枢,实不知这两年竟有如此大的变化,“韩相,其它路州也有这么大的改善?”
“据吾所知,北方比南方好,匪乱四路比其它路好,四州又强于其它州县。”
沈括大致知道原因,但还是问道,“韩相可知其中缘故?”
“四州之乱早已将乡绅恶霸扫荡一空,搜捡出来大量的隐户与侵占的田地,以密州为例,农户增加了六成,缴纳赋税的田地增加了三倍,若非新法降低了百姓的税赋,只怕密州岁入还会增加。再加上,密州有光明教所派遣官员担任州判,新法施行起来也比其它地方彻底。”
沈括想起两年前与潘平的交谈,果然如潘平所料,四州之地反而是变法最成功的地方。沈括想了想说道,“韩相,新法如此有效,就京东东路而言可谓功成名就。”
韩琦摇了摇头道,“此正是吾欲向沈计相商量之事,待进了抚司再做详谈。”
片刻之后,韩琦将沈括、章惇引入正堂,下人侍奉了茶点退了下去,韩琦身后却站着两名青年才俊。沈括问过方知,其中之一为韩琦长孙韩睿,另一个则是齐州人士李格非,字文叔。
对于自己的长孙,韩琦随意介绍了几句,反倒是这个李格非,大加推崇,并取出十余本书册供沈括、章惇观看。
“文叔乃是我一入室弟子之子,其父早亡,文叔家境贫寒却勤于经学,这《礼记说》十二卷便是文叔所作。吾年事已高,无力教导,还忘存中、子厚相教。”
沈括与章惇翻看一下李格非的著作,暗中点点头,互视了一眼,沈括笑道,“韩相正值春秋鼎盛,老马伏骥,志在千里,何需自谦。文叔之才干,沈某亦深赏之,然沈某才力不逮,恐误人子弟,不如沈某将文叔荐于苏子瞻门下,如何?”
“如此甚好!”韩琦喜道。韩琦虽然也曾贵为宰相,但苏轼等人高中进士之时,他早已外外,与苏轼等人并无交情。李格非也异常惊喜,持弟子礼向沈、章两人参拜,两人谦让了一下,也就坦然接受了。
“此次出使耽罗,还望沈计相将我这两个孙辈带上,让他们开开眼界,见下世面。”
沈括和章惇一路上早就互通了消息,都知道是奔着与北辽打仗去的,带了这两个年轻人,万一有了闪失便不好交待。两人正犹豫间,韩琦笑道,“沈计相可是担心北辽军的动向?”
“正是,耽罗已是险地,若去耽罗,韩公子与文叔会有危险。”
“有一事,吾尚未告知沈计相,密州军已于前月调至耽罗,耽罗易守难攻,吾韩家三代为大周镇守边关,正想打探北辽与密州军虚实,此正是良机,若非职守所限,老夫都想去耽罗一观。”
“密州军已出动了?难道北辽有什么动静?”
“密州那边传来消息,耽罗已擒获了高丽的细作船只,其中还抓住几个辽国的斥候,此行沈计相身犯险地,还望能保存实力,勿牵涉太深。”
韩琦哪里知道,沈括章惇二人就是奔着打仗去的。沈括尴尬地笑了笑,“那两位公子便做好准备,明日就动身。适才韩相就新法之事似有隐情,可否相告。”
韩琦了了一桩心事,轻松了一分,关于新法,他有一肚子话要说。
“沈计相,新法可出自朝中诸相公之手?”
“正是!”
“此法破坏伦理纲常,坏我大周根基,实非善法。”韩琦一句话便将新法置于乱命位置,对于这样的言论,沈括听得多了,也见多不怪,继续听韩琦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