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漪去英国这件事只有家人和寥寥无几的好友知道。
她原本的计划是明年开始准备phd,导师回信问她,既然已经做好准备了,为什么不从现在开始?
她研究生期间发表过的数篇论文,担任过国家级课题主持人,在职期间发表过sci,还有三位教授推荐信,她的履历已经足够耀眼,只要她去试,完全是有可能的。
连漪在导师的劝说下心动了。
只是理想纵使高远,总躲不过现实的苟且。导师的话让她心动,但她也要考虑现实的因素。
她仔细盘算了一下,她有存款,还有老房子每个月一万五的租金作为固定收入来源,辞掉工作尽管在支出上会拮据一点,但日常生活还是没问题的,而且出国后有经费支持,即便在读博期间没有任何收入,读完博都是绰绰有余的。
至于家人,尽管对她读博的想法有些意外,但不会左右她自己的选择。
连漪没有拖延症,从小到大她最引以为傲的就是她的自制力和执行力。
有了既定的目标,她便一刻也不停的谋划起来。
十一月,她向公司提交了辞呈,在一个月内离职交接期,她撰写介绍信联系导师,准备套磁。
她大约是真的幸运,又或者是她曾经在cambridge学习的经历给她提了亮,让她的简历在众多申请者中脱颖而出。
她的第一封信是投给学院院长的,院长很快回复了她,表达了对她的欣赏和能力的肯定,但是由于在研究方向上的分歧,院长没有接受她的套磁,不过出乎意料地主动将她推给了另一位导师。
这一次没有意外了,第二位导师看了她的自荐信和对研究方向的规划,以邮件来往的形式与她讨论了关于研究内容的许多,然后告诉她,你将研究计划给我看一看吧!
这也意味着她的申请到了第二步,递交研究计划了。
十二月初,她开始闭关,因为从来没有停止过学习,所以下笔输出的时候她没有在知识上感觉到卡壳,相反,她的想法与灵感就像奔涌的河流一样倾泻而出,她写了详细的研究计划,提交网申。
不到半个月,她首先收到了来自cambridge的面试通知。
那一刻,过去一个月里发生的所有不开心的事情都被这一封面试邀请信一扫而空,她立刻准备材料,买机票,一个人带着一个行李箱,飞往了英国。
十二月,伦敦大雪。
和苏格兰相比,伦敦的雪季太短了,有时候甚至只有三五天,雪天本是稀罕的,可连漪似乎和雪有缘,伦敦的两场大雪都被她遇上了。
她做交换生那年遇到了英国十五年来最大的雪,厚厚的雪层积压在屋顶上,道路旁,长久没有清扫的积雪及腰深,每走一步都异常艰难。
那个时候她想什么来着?
孤身一人,异国他乡,看不到来路,也不知道前途,被重重的压力逼迫地埋头一刻不停地往前跑的日子里她数次想过再也不要来了。
可如今兜兜转转她又回到了这里。
京市到伦敦十一个小时,再从伦敦转车往cambridgeshire,这段路程她并不陌生。